@(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企业不能没文化!   @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企业新闻 > 财经

这个小部件让中国制造走了69年(图文)

时间:2017-01-12 11:27:33  来源:商界网  作者:杨大侠

幸福一经拒绝,就不值得我们再加重视。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1月9号,一则消息轰动全国: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有了正式生产高性能、易切削、不易裂的笔尖专用钢材的能力。这意味着中国继瑞士以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生产圆珠笔笔头的制造大国,也意味着李克强总理的“中国进口圆珠笔头上的笔尖钢”彻底成为历史。

  去年,太钢实现盈利12.9亿,为钢铁寒冬带来一丝暖气;9日消息的爆出,则让更多人看到钢铁去产能化的新希望。

  今天,太钢又表示,它不仅突破了笔头钢的批量生产,而且正在开发更为环保的国际顶尖无铅笔头。这预示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制笔行业的全球统驭者。

  或许有人不同意了:中国笔头钢的进口渠道不仅仅是瑞士,还有日本、德国等,即这些国家也有制造圆珠笔笔头钢的能力。但真实情况的确如此吗?

  小笔头,大难题

  圆珠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8年,当时留声机已在世界普及。由于性能差、导墨功能不流畅,直到1943年,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圆珠笔才在匈牙利诞生,英国购买了该专利。彼时,美国第一台通用计算机正投入建设。

圆珠笔缔造者马塞尔·比希

  其后,圆珠笔在欧洲各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发生多次演变,各国之间也凭借价格战、搞活动、打广告等手法抢占受众群体。圆珠笔逐渐从“圆珠”变成“原子”,再变成我们现在通用的中性笔、签字笔。

  比较现在的中性笔和圆珠笔,我们能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中性笔书写流畅,通常能在不漏墨的情况下写完一支笔的油墨;而圆珠笔写到一半左右,通常会出现漏墨、笔头钢珠掉出球座体等状况。即:我们很难将一只圆珠笔的油墨用干净。

  其实,这个现象,也是圆珠笔一直以来存在的现象,同时也是圆珠笔发展成中性笔的原因。

  在制作上,圆珠笔笔头要求很高,钢珠与钢圆管要高度啮合,间隙误差不能超过0.0003毫米。同时,这个间隙里,要拥有5条导墨水的沟槽,才能保证书写顺畅,字迹清晰,且快速干燥。

圆珠笔工艺需求

  然而,即便诸如日本、美国、匈牙利等国家,拥有了制作这些精密部件的加工能力,也难以延长圆珠笔的寿命。钢珠每次书写的受力均不同,对球座体每个方向造成不规则的作用力,在摩擦过程中,很容易造成间隙扩大、导墨沟槽磨损,因此等不到油墨用完,圆珠笔笔头就废了。

  所以,后来人们想到中性笔的点子。中性笔又称水芯笔,顾名思义,其油墨的含量要比圆珠笔低得多,密度也更低。因此,在书写过程中,水芯比纯油墨通过导墨管的速度要快得多,同样长度的油墨,中性笔消耗得更快,钢珠磨损更少,因此通常情况下,中性笔是可以将油墨写完的。

  然而,就是这个技术,困扰了除瑞士之外的整个世界;或许日本、德国、美国笔头的工艺是要比之前的中国好许多,但绝非达标。这期间,人类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批产微型电脑、迈入智能化时代,工业之花可谓遍开全球各地。

  但除了一个国家,没有谁能制造一个像样的圆珠笔笔头。

  笔尖上的中国

  当“大世界”深陷“小问题”的困局而不得求解,中国又是怎样的一番面貌呢?

  1948年,郑惠诚在上海创建了丰华精品制造厂(现上海丰华圆珠笔厂),通过自己开发油墨,从香港购入钢珠,用一年时间,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支圆珠笔——SUPAIRISE,并于次年秋季投入市场。而当时,新中国才刚成立,留声机等工业产物,于当时的很多中国人闻所未闻,更别提通用计算机。

中山东路22号,丰华圆珠笔旧址

  当时,中国圆珠笔同样面临尴尬局面:性能差、寿命短,并且价格高。据报道,SUPAIRISE的价格在1949年高达20元,相当于一斗米的价格。但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种闻所未闻的新兴产物,在稀缺面前,价格通常成为最后的考虑因素。因此,SUPAIRISE卖得非常好,甚至大量出口。据统计,丰华圆珠笔的出口量在此期间占全国总量的80%。

风靡一个时代的丰华圆珠笔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方才兴起;与之相对的,是圆珠笔与钢笔一起,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制笔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将圆珠笔产业瞬间煮沸。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笔企业的盈利也日渐衰减。浙江一家老牌制笔企业表示,在改革开放前,一支圆珠笔的净利润高达6到8毛;市场饱和后,每家都山寨这只笔,“正品”利润直接下降到4毛。此时,它的生命力难以为继,企业难以盈利,也就没了创新升级的资本。

  其间,真彩等后进同行西风东渐,以中性笔抢夺大量市场;2008年后,真彩、晨光、贝发等后起之秀基本上将传统圆珠笔逼上绝路。当时,苹果手机已出了好几代,而中国的互联网还未得到普及。

贝发圆珠笔

  2011年,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表示,中国仍然缺乏制造圆珠笔笔头的高端设备,这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这年,国家科技部设立“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国家拨款6000万攻坚笔头工艺壁垒。

  终于,这场攻坚战终于画上了成功的句号,中国在制作笔头这门工艺上,赶超了绝大部分制造大国。

  现在,欧美、日本等诸多科技大国的工业均步入智能化升级,它们却不能制造一个像样的笔头。

  中国需要自强,也需要包容

  其实在去年1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圆珠笔的钢珠需要进口”之前,人们绝少关注圆珠笔产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网上也从未出现过如此多的文章与吐槽。吐槽的内容,基本上呈一边倒的比较性批判:同为制造大国,中国太差了。

  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过于片面。首先,中国在1948年就自产笔头,“中国不能生产制造圆珠笔”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其次,进口笔尖钢与进口工艺设备,折射出中国在该领域的不足,与国外技术的优秀,但优秀不能一概而论。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制笔企业,一是德国的Hutt,一是瑞士的Mikron。但前者精度差、效率低,已处在淘汰边缘,因此世界上最好的工艺,仅在瑞士。瑞士本就是细节与匠心的国度,人们不该将“出口”与“瑞士”混为一谈。中国是进口了部分来自日本、德国的材料和设备,它们是要比中国的好,但与瑞士对标,它们差得很远。

  中国制笔工艺落后,还有一个原因:利润太低。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在美国,普通圆珠笔售价高达1.99美元,而中国,利润只有1毛钱。对于这点蝇头小利,没多少人会动心。利益面前,研发创新无异于苍白的情怀。

  在工业细分领域,国家的重视程度也掣肘了中国制笔能力。在军工、高科、重工等代表国家实力的领域,国家会花大量物力财力进行人才培养;对于众多民用工业,比如圆珠笔,则属于边缘化产业,技能型人才也很少,因为他们都去军工、高科、重工里面抢饭碗去了。

  因此,造成这样的局面,并非一句“中国不行”就能了事,它是在世界、市场、行业的共同斡旋之后,所形成的局面。

  反观美国,它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强国;德国,品质缔造者;日本,匠心精神……即便是这些有钱、品质好、重细节的国度,它们早早地步入了工业文明、智能化时代,但依然不能做好一个笔头;再看中国,在物质匮乏、技术落后时代里,在闹解放、闹革命的年代里,它依然奋力向前,为民用工业崛起,对于这样的中国,我们是不是该多一份包容、少一些苛责呢?

  去2015年11月,当邱智铭提出做笔头的难题后,董明珠当即承诺:“一年之后,这种设备我负责交给你。”如今,中国实现了这种技术,主角却不是董明珠,董小姐再度沦为口诛笔伐中的跳梁小丑。我们姑且不论董明珠在这场设备研发中,投入的努力如何,单单从这个行业的前行者来看,恐怕也屈指可数。对于这寥寥无几的努力改变尴尬现状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该多一份包容呢?

  国家,存在它的不足;再完美的人,也必有缺陷。我们看待一个人、一个国家,都应该更加立体化,欣赏它的优点,同时包容它的短板。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主观意识的傲慢与偏见,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最新信息

  本网讯 首届未来商业模式论坛论坛[详细]

推荐信息

  本网讯 首届未来商业模式论坛论坛[详细]
中国前沿资讯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