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志敏 崔凯 孟欣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培根铸魂的重要方式,更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抓手,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当前文化自信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全国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学校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率先创建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体的“五大模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这一创新举措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出台《文化艺术教育实施办法》《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目标和实施路径,确保了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年度开设课程198门次,年选课学生达7500余人,实现了本科学生全覆盖。课程体系深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讲解,在美术课程中重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精髓。这些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水平,更培养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学校创新性开展“四位一体”公共艺术教育模式,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实现了教学内容多样化、体验评价多元化、教育效果最佳化和学生受益最大化。具体实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扩充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兼职艺术家和传统文化传承人,全校师生受益;二是注重实践体验,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将文化展览、展演引入校园,通过沉浸式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四是支持学生社团发展,打造品牌活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着力搭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公共艺术教育协同教育平台,以现代书院为总平台,系统建设了多个功能各异的公共艺术教育空间。这些平台包括文化传承基地、博物馆展厅、艺术实践空间、传统技艺工作坊和文化交流场地,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深入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平台同时向社会开放,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辐射。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服务于文化传承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总体目标。通过“四位一体”模式,从教学定位、课程设置等层面全方位植入“传统文化”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高雅审美”意识。过去5年来,这种目标导向的教育方法累计覆盖近40000名在校本科生,许多学生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更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校构建了“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文化浸润、综合提升”三个递进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交叉培养,突出特色优势。在课堂阶段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培养;在文化浸润阶段通过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熏陶;在综合提升阶段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竞赛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同时,学校构建了“模块化培养、专门化管理、合作化教育”三个层级的教学生态链,建立了包含198门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约2000个核心知识点有机整合到20个课程集群中,确保学生获得系统化的文化艺术教育。通过专门化管理和合作化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学校创新性地以“政府、社会、企业、学校、项目”五要素构建校内外公共艺术教育阵地,组建了高水平的导师团队集群,创建了种类丰富的实践基地。通过集群式教授和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实现了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目标设定的论证者、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和教育质量的评价者。 学校建立了全方位的大公共艺术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联动“学校、社会、公共艺术教育平台”三方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传统文化素养与高尚审美情操的新时代大学生。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课程建设方面,培育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高水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教育模式方面,创建了理论教学、艺术实践、文化展览等相融合的创新模式,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工作坊等平台,打造了多个品牌文化活动。 这些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原创美育实践课程成果被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教育报》专文报道实践事迹,公共艺术教育成果巡展被多个平台发布,点击量超过1亿次。《光明日报》高度评价这一实践“为相关教学科研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范本。” 学校还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建成的中国传统瓦作博物馆已接待65000余人次参观学习。通过获批国家艺术基金推广交流展览项目,进一步扩大了成果的辐射效应,使公共艺术教育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这条路径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创新模式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多方协同为保障,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在校内取得了显著成效,更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为公共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全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