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已钜惠五年!】2020年宣传经典套餐“10+30=1800”网媒炒作推广方案   @《自驾中国行》系列采风(行程图集)   @企业不能没文化!   @北京风痕文化传播:多媒体公关宣传/整合营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政事业单位报道 > 科教文卫/产权

巴陵高腔响江城——记巴陵戏《昭君出塞》与“像音像”工程

时间:2023-04-25 10:50:08  来源: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袁思奇

本网讯 今年4月,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接到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办公室的通知,巴陵戏传统折子戏《昭君出塞》成功入选这一国家文化工程。作为巴陵戏首个入选剧目,岳阳市委宣传部、岳阳市文旅广电局和全院上下高度重视,经过十余天的剧目复排、汇报演出,再到剧组一行四十余人赴江城武汉进行“像音像”录制,这段历程值得回忆,也值得思考。遂记之。

QQ图片20230424130948.png

巴陵戏《昭君出塞》剧照

一、简说巴陵戏

巴陵戏,因其主要流行于湖南岳阳(古称“巴陵”)及其周边地区而得名,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国濒危剧种之一。据考证,巴陵戏的源头可以上溯至明万历年间传入当地的昆腔,后明末清初弋阳腔的流入,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清乾隆年间,巴陵戏又在不断吸收其他剧种艺术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和杂腔小调为主要戏曲声腔的剧种。巴陵戏行当分工细致,表演程式丰富,艺术特色鲜明,以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在其形成发展的400多年来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研究表明,巴陵戏对中国戏曲皮黄腔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仅存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一个专业院团在传承该剧种,该团于1992年被原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称号。

二、关于“像音像”

中宣部、文旅部主导的“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于2019年面向全国实施,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列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国家文化工程。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的前身,是由李瑞环同志提出的“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不同的是,“音配像”面向的是留有演唱录音但没有影像资料的著名京剧老艺术家,通过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有些是当时健在的老艺术家本人)进行配像,力求达到和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像音像”,则是选取当代戏曲名家,通过“舞台取像—演员和乐队在录音室录音—根据录音再次舞台配像”的过程,用演员自己给自己录音配像的形式,以解决舞台演出中不可避免的缺憾。二者之同在于,都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为当今和后人留下尽可能完美的艺术记录。

QQ图片20230424131057.png

根据录音现场配像并录制

三、巴陵戏《昭君出塞》的艺术特色

“昭君出塞”的故事源自《汉书》和《后汉书》等史书记载,这一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是中国戏曲舞台常见的表现题材,在诸多剧种中均可见其身影,各剧种有关这出戏的呈现形式和内容亦不尽相同。巴陵戏传统折子戏《昭君出塞》,讲述的是王昭君行至分关,风沙漫卷,马也不行,雁又南归,琵琶断弦……这一切意象堆砌,层层积淀、深深勾起她无尽的思乡之情,最后在经典的“五难忘”唱段中,表达出当时的王昭君对于和番一事的纠结之情。不难想象,这出戏的精彩在于,观演过程中,观众能随着剧情和表演的不断推进,产生足够的欣赏快感,并由之引发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不过,这出戏之于巴陵戏的最大意义,乃是巴陵戏一代名师李筱凤先生在此剧中开创、运用了“巴陵高腔”,并巧妙地将《苏武牧羊》的音乐元素和巴陵戏传统曲牌予以结合,服务剧情需要。这种创意,恰是应上了马致远笔下描述的“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的那般愁绪。此般革新,既保留了浓郁的巴陵戏传统唱腔特色,又为古老的巴陵戏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想,这或许也是该剧能作为湖南三个之一成功入选本年度“像音像”剧目的主要原因吧。

四、李政红与王昭君

此次入选“像音像”工程的巴陵戏《昭君出塞》,由国家一级演员、巴陵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政红担纲主演。这出戏是“文戏武唱”的典范,整场戏只有出塞的昭君、送行的御弟、随从的马夫三个角色,要撑起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复杂而又纠结的人物情感,对演员来说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唱、念之外,绝然少不了做、打之功。王昭君的塑造,要求载歌载舞、声情并茂,把旦行几乎所有的步法都融入在表演中,同时还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动作,在种种程式化的动作中呈现出一系列动态画面。比方说,运用大跨腿、大弓腿、大扬鞭、急搓步和上马时单足颠颤、垛泥、趟马圆场等动作,细致地刻画了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和边塞的荒凉。应该说,李政红的表演达到了这出戏的表现需求,成功塑造了一个“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里马鞭、身上斗篷”的王昭君艺术形象,呈现出了一幅独属巴陵戏的“佳人烈马图”。五十多岁的李政红,面对这次急难险重的任务,为了进一步塑造好昭君形象,背后之辛酸种种,想必难以言道。

QQ图片20230424131119.png

李政红饰王昭君

五、价值和意义

也有人说,“像音像”打破了戏曲固有的演艺模式,有悖于戏曲表演艺术规律。但通过这段时间的切身体会,我想,正是因为“像音像”区别于常规的剧场呈现,才让演员和乐队能以超乎寻常的状态去面对这项工作,唯有如此方可面对影视屏幕上放大的表演,方可面对高清话筒清晰收录的声音——而这一切都需要经得起极其细致且永久的检验,故而这个过程也一定会让参与者有更深的体悟和提升。一个剧团,如果能有幸参与“像音像”工程,对于锻炼团队、记录剧目、传播剧种而言,绝对是非常有益的。当然,长远来看,其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此,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这个工程为中国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一条符合时代的道路,十年树木、百年成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QQ图片20230424131158.png

像音像版巴陵戏《昭君出塞》演职人员合影

巴陵戏《昭君出塞》在像音像武汉基地录制期间正值谷雨,绵绵的春雨和乍降的气温,像极了此次“像音像”之行——纵有曲折,但雨生百谷,这何尝不是种子发芽的最好时节呢?不由让人感到巴陵戏在悄然新生,崭新的开始,崭新的希望……(作者:袁思奇,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岳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

最新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推荐信息

  近日,安宁市又举办了一场热闹欢[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